1地块概况
本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地块为东光县城东驾校搬迁地块,位于东光县东光镇东南营村,地块东至宣惠河沿岸,南至河滨花园和佰盛翡翠城小区,西至东升路,隔路为东光城市广场小区,北至天正壹号院和玺小区,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49418°,北纬37.874635°,面积为138562.378m2。根据东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出具的关于该地块规划情况的说明:该地块规划用途为住宅用地、绿地用地、商业用地和道路用地。
2污染识别结论
(1)地块内污染识别结果
根据污染识别结果可知,本次调查地块林地时期不会对调查地块土壤及地下水产生影响,东光县城东驾校使用时期可能对调查地块土壤及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关注污染物为石油烃(C10-C40)。
(2)地块周边1km污染识别结果
根据污染识别结果可知,地块周边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可能通过大气沉降、下渗、地下水迁移的方式对调查地块土壤及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关注污染物为锰、氟化物、石油烃(C10-C40)、苯、甲苯、二甲苯、氯乙烯、苯乙烯、锡、氨氮、砷、汞、镍、硫化物、多环芳烃、二硫化碳,地块东侧宣惠河可能通过地下水侧向迁移的方式对调查地块产生影响,关注污染物为pH、石油烃(C10-C40)、氨氮、氰化物、硫化物、铜、六价铬。
综上,调查地块存在污染的可能性,潜在污染因子为:石油烃(C10-C40)、锰、氟化物、苯、甲苯、二甲苯、氯乙烯、苯乙烯、锡、氨氮、砷、汞、镍、硫化物、多环芳烃、二硫化碳、pH、氰化物、铜、六价铬。因此,后续需要对地块进行布点采样,通过检测数据分析,进一步确定该地块土壤及地下水是否受到了污染,以及确定污染物种类、浓度(程度)和空间分布。
3地块调查结论
本次调查地块内共布设22个土壤点位,采集56组土壤样品(含6组平行样)进行检测分析,测试项目为pH、《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表1中45项因子、石油烃(C10-C40)、锰、锡、水溶性氟化物、氨氮、硫化物、多环芳烃、二硫化碳、氰化物,根据检测报告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地块内土壤样品偏碱性,pH值在8.30-9.18之间;挥发性有机物(VOCs)、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铬(六价)、氰化物均未检出;检出因子铜、镍、铅、镉、砷、汞、锡、锰、硫化物、氨氮、水溶性氟化物、石油烃(C10-C40)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DB13/T 5216-2022)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和管控值》(DB4403/T 67-2020)中第一类用地筛选值。
本次调查地块内共布设4个地下水点位,采集5组地下水样品(含1组平行样)进行检测分析,测试项目为《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表1中感官性状及一般化学指标和毒理学指标共35项、石油烃(C10-C40)、二甲苯、氯乙烯、苯乙烯、锡、镍、多环芳烃、二硫化碳,根据检测报告统计分析结果,地块内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W1、W2、W4)、锰(W1、W3、W4)、钠检测值超出《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III类标准;pH值、高锰酸盐指数、亚硝酸盐氮(W1、W3、W4)、氟化物、氯化物(W3)硝酸盐氮、氨氮、锰(W2)、锌、铅(W1、W4)有检出,检测结果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III类标准;其余因子均未检出。
超标原因分析:根据《沧州市地下水质量分析》(河北省沧州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孙淑珍,河北沧州061000)、《沧州市地下水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探析》(河北省沧州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王凤瑞、王玉智,河北沧州061000)等文献可知,沧州市浅层地下水污染物超标率较高的项目包括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锰、钠等,本地块超标因子与区域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结构等因素有关,沧州市地处冲洪积平原区,地势平缓,浅层地下水开采层为第一含水组,地下水埋深较浅,排泄方式以人工开采为主,其次是潜水蒸发,侧向径流微弱,土壤中矿物成分经过不断风化淋溶,造成了地下水化学成份逐渐增多,形成盐分积累。
本次调查地块地下水不作为饮用水水源,不计划进行开发利用,人体直接饮用和直接接触的可能性较小,不影响地块下一步的开发利用。
根据《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发布稿)》(HJ25.1-2019),东光县城东驾校搬迁地块土壤污染调查工作到该阶段(技术路线第二阶段)结束,该地块满足第一类用地的要求。